查看原文
其他

你的心力层次,决定了你的未来

李慎远 笔记侠
2024-10-29
内容来源:演讲分享。

分享嘉宾:李慎远,当代新心学创立者,霹雳狮吼品牌发起人。


高级笔记达人 | 天朗明月
责编 | 金木研  排版 | 五月
第 8094 篇深度好文:6981 字 | 15 分钟阅读

思维方式


笔记君说:


工作的压力、人际关系的复杂、内心的迷茫.......


这些问题,常常让我们感到疲惫和无助。然而,我们是否曾停下来思考,这些难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?


一切难题,起源于心。我们的内心是一切问题的源头,只有当我们回归到内心,才能解决问题,找到答案。


当我们面对难题时,往往会被外界的因素所干扰,忽略了内心的声音。我们追求物质的满足,却忽略了心灵的需求;我们追求外在的成功,却忽略了内心的平衡。然而,真正的解决之道,却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。


通过回归内心,我们能够与自己进行深入的对话。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、动机和目标,找到真正对我们重要的事物。


一、直面人生的问题和挑战,要有“五心”


1.正心


所谓的“心之力”,实际上就是找到内心最信仰的东西。


儒家称之为“正心”,正心可有两解:


一解,是给心正确的位置,在探讨“心力”时,我们必须认识到心是信仰的根源,命运的真正驱动者,正是我们的心。


二解,是给心正确的目标,即回归生命最本初的状态。生命有一个天然的目的,就是爱。


我们在命运中,应该积极主动拥抱生活,如同孩子回到温暖的家或者父母探望在城里的孩子。


当亲人朋友来访时,我们自然地想要分享一些平时可能忽略的,但对他们来说却十分珍贵的东西。当我们与爱我们的人共度时光时,我们会思考如何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爱,以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。


首先,我们的心,是命运的主宰。自出生以来,我们便拥有了一颗能听能看的心,这颗心是命运的真正主宰,是掌控命运的主人翁。


其次,我们以心为主人公,让心做主,去追寻生命的本意,去追求心的解脱,追求爱和幸福。


幸福解脱并非隐藏在某个山沟、寺庙或者艺术中,而是存在于问题中。当你用心看待问题时,问题的本身就是答案。


当问题非问题,即入无余涅槃;

当问题有答案,则入有余涅槃。


当我们看问题不再是问题,也不是答案,那么已经达到金刚经所说的无余涅槃;当我们看问题不是问题,但有答案,我们在有余涅槃,也是不错的境界。


无论有余涅槃,还是无余涅槃,直面人生问题,才能真正的涅槃。


当我们直面问题,问题变成宾语,我变成主语,则问题与我分离,觉知即自由。


当我们逃避问题,问题和我融为一体,看不到问题的本身,仍然没有真正地逃离问题。


祖师们常说,答案就在问题里。


六祖惠能曾言:“烦恼即菩提”,能感知烦恼的心同样能感知菩提。解铃还须系铃人,只有制造问题者,才能解决问题,我们需要理解这一点。


能感知烦恼的心即菩提,因为能感知痛苦的心,也能感知爱。爱与痛苦,这些存在的源头,都是心。



明朝心学创始人王阳明有句话:“汝若观花,此心与花同时分明”,我们需要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。


这句话表明当我们观察一朵花时,心与花相互关联、映射,互相发明。即当我们深入观察花的细节时,心也会变得更加清晰和明了。


我们在面对人生挑战和困难时,也需要如观花一般,运用观察力。当我们聚焦于问题不再逃避时,便能从问题中解脱出来,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。


这种直面问题的态度正是我们所强调的“心之力”。真正的力量不在于逃避问题,而在于敢于直面问题,将其视为提升自我、磨练心智的机会。


2.修心


在修行的道路上,问题就是光明,问题就是转化的契机。


通过深入观察和解析问题,我们将问题分解为小问题,从中找到阻碍我们前进的最大障碍。只有勇敢面对并解决这些障碍时,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成长和提升。


本田宗一郎曾对稻盛和夫说,工作场所即修行之地。面对问题时,我们应该立即回到问题发生的原初场景之中,去直面挑战。


以这种状态来要求创业者,就是离开舒适区是必要的。


舒适区是一种静态且不变的状态。而人生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,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。我们应该从变化中寻找机会和礼物。


你是否在遭遇困境时,思考过其中的积极因素?如果你曾经尝试过将问题转化为机会,你会发现变化中蕴含着无尽的可能。


当我们决心直面问题,像观花一样去观察问题,就相当于我们在黑暗的泥沼中寻找光明。我们决心寻找光明,这一行为的深层次含义源于我们对美好的信仰和对光明的注视。


上面我们讲过,如何看待这个世界,取决于你如何分配你的注意力,或者称之为你的“算力”分配在哪里。面对同一个事情,我们可以选择观察黑暗和悲观的角度,也可以选择观察光明乐观角度。


如果将算力分配给悲观消极的人,他们只会看到悲观和消极的一面。当你与他们谈论创业时,他们会认为创业注定失败;当你与他们讨论生活时,他们会认为生活最终归宿是死亡。


这些观点,看似正确,实则悲观。


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,是因为世界的本质是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。即所有事物并无固定形态,而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出的数据。


既然世界没有固定的答案,既然可以自由地选择观察世界的工具和角度,我们为什么不选择那个能量更强的?


当我们接纳问题,用心面对它,甚至爱它,问题都将迎刃而解。



工作场就是修道场,问题处就是修心处。


修行并非仅仅是在寺庙里念诵佛号,它涵盖了我们的情感、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修行就是要在痛苦的地方寻找光明。


修行的本质在于训练内心的状态。


无论是念佛号、瑜伽、健身还是跑步,它们的目标都一致,这就是训练自己的心。


当我们明确自己修行的目的,是为了所爱之人的幸福而修行,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爱意。


反之,如果过于关注自己的表现,哪怕我们一边给伴侣按摩,一边口念咒语,我们的修行也是一种自我中心的行为。


3.观心


在人生的旅途中,观察自己的内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习惯。


你是自己生命的主宰,需要经常审视自己内心的状态。你的内心是充满爱意、光明磊落,还是阴暗不明、畏缩逃避,这些都需要你时刻关注。


正视自己的内心,就像对自己的命运进行投资,你的心就是K线图,你的注意力则是本金。当你购买股票时,你会时刻关注它的走势,同样地,你也需要时刻关注自己内心的状态。


有一个伟大的老师曾说过:“无论何时与何地,当察自心何相状”


比如,在佛教中,有一种菩萨脚下踩着一个小人,这并非对人的侮辱,而是象征着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贪嗔痴慢疑等负面情绪,让自己的心保持清净和觉知。


4.大人之心


两个人在一起,才能成为仁,这是儒家所讲的仁。也是大学之道的核心,大学就是大人之学,学习的就是如何成为大人。


大人,就是心中装得下另一些人。


我们应认识到自己的心是命运的主人。


我们的心,可以决定什么是我们自己。


当我们的心决定我们的身份时,我们可以在独自一人时认识到身体是我,在两人组建家庭时认识到家庭就是我。当我们进入企业时,部门就是我。


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,也是道德经中一个人爱天下若己身的思想。


道德经有言:“故贵以身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,爱以身为天下者,若可托天下。”


我们都知道人生的痛苦源于身体的需求,从吃喝玩乐到睡觉穿衣,这些都是我们的负担。我们要为它工作和努力。如果你能像爱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天下,那么天下也可以交给你。



当你真正做主时,会发现家庭如同一艘命运的小船,你不再是原来的小我,你有一个更大的我,就是你的家庭这艘船,而你能在船上做主。


而做主的意义在于开始让它支撑你的心,让它引领你的灵魂升华。


5.若镜之心


舍利子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。


这三条阐述的是我们的心。这颗心从出生就存在,你一出生就拥有这颗能听能看的心,它不生不灭。如果你以这颗心为主人,经历命运的起落跌宕,你会发现这颗心并没有减损,你将不再畏惧外面的遭遇。


庄子有言:至人之用心若镜,不将不迎,应而不藏,故能胜物而不自伤。


一颗清净的心,正如庄子所言,像镜子一般,能照见世间万象而不被染污。当我们保持内心的清净,像镜子一样应对生活,我们不被外物影响,不会一边去迎合一边去挽留。于是,我们更能包容和接纳一切。


当我们的心进入生命状态的本源,即心的世界时,我们会发现心的本体是空的。这个空性能够让我们感知一切,而不为一切所驻留。而我们最终发现,一切都是心的投射和表达。


例如,有位学员看到地板上有一个凸起的地板,他告诉我,他悟到地板上翘起的一块砖,本质就是一颗翘起的心。


为什么这么说?


铺地砖的人心太马虎,太粗糙,他的心不平。地砖翘起的现象,并不仅仅表达为这单一砖块不平,它也一定预示着这位兄弟的多舛命运。使用这么一颗不平的粗糙的心面对人生,他的命运,怎么可能平顺?


他可能会经常受到误解、批评和非议,甚至包括他的老板、血亲和爱人。对于一个貌似努力的人,为何他的生活如此困顿?


其实,这并非简单的劳动问题,而是关乎心灵的问题。心灵如何,决定你看到什么世界,也同样决定了你将遭遇什么世界。



当我们觉悟到,世间万物皆由算法所代表,这算法并非固定不变的命运,而是可以被调整和改变的命运,它并非一种注定的宿命,反而是展开开了无限可能的创造性。


当我们超越物质束缚,不再局限于眼睛所看到的,而是用心去感受世界。我们会发现,每一个生命都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变化。


这种多种可能性,不仅可以解放自己,也可以解放别人。


以孔子为例,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,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,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,正想把它倒掉时,忽然想到,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,于是便把它吃了。


刚巧孔子走进厨房,以为他在偷食,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。之后经过解释,大家才恍然大悟。于是,孔子很感慨的说:“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,何况是道听途听呢?”


我们需要用心观察和理解,而非仅凭表面现象做出判断。当面对他人困境,如有人偷米饭,我们不应该立即进行审判或贴上标签,而是给予他们选择和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

这就是空性的力量,一切皆是算法,一切皆是观察世界的工具,而不是结论。于是,我们无论是定义自己,还是评价别人,都会留足空间和可能性。


二、无论何时,你都有选择的权力


1.提升自我价值感


自我价值感的低下会对个人产生深远影响。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不足时,他可能在付出大量努力后仍然认为自己并未达到预期,甚至产生——付出努力毫无意义的错觉。


例如我的一个朋友在我家居住了十几天,期间我为他提供了食宿。在他离开时,他提出请我吃饭,我原本认为这是对我的一种感谢,内心有些感动。


然而转念一想,他在我家白吃白住了这么久,我仅因一顿饭就感到受之有愧,这显然是由于我自我价值感低所导致的。


自我价值感的水平不仅影响个人对事物的认知,还体现在对与自己相关事物评价上。


自我价值感高的人,其产品也会被人们高看一眼,如爱马仕和华为。与之相反,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与之相关的事物也会被人们低估。


这类似于自我价值感低的人,他周围的人和事都会受到低价值感的影响,甚至包括他的父母、配偶。因为自我价值感低的人,也会把自己的低自我价值感投射到身边的自己人身上。


比如,自己身边人的合理权益受到了损害,他可能会觉得息事宁人算了。


低自我价值感的人,最容易在关系中被欺负和虐待。因为低自我价值感天然默许别人的需求在自己的需求之前。


而一些高攻击性的人则会逐步试探低自我价值感的人的边界,不断地扩张自己的权力领域。最终的结果就是,两者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亲密关系。


那么,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自我价值感?


2.珍视选择的权力


从出生到死亡,每一个生命都有天赋的选择权。


以一位被关在监狱里的音乐艺术家为例,他在最艰难的时刻创作出了美妙的音乐《天边》。


他不知道自己会被关押多久,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活着出去。但是,这个艺术家并没有选择抱怨、憎恨、颓废或者自杀。相反,他每天透过小小的铁窗,看着远处天边的云彩,他在心中给自己谱曲。


这首音乐在他被关押的十年间一直陪伴着他,成为他心中的寄托和希望。当他最终被释放时,这首音乐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10年。


他之所以能在在困境中创作出美好音乐,是因为始终珍视自己的选择权,虽然他的身体没有选择权,他无法选择出去监狱还是留在牢房。但是他的心是自由的,没有任何事物能够约束一颗自由的心灵。


有的人会说,如果我被无辜关在监狱,我一定会愤怒。其实,愤怒不仅是一种情绪表达,更是一种选择。愤怒代表了不满、压抑的力量以及抗争的精神。


此外,它暗示着安全感缺失以及爱的渴望。如果你选择愤怒,那么它代表了你对于现状的不满、自我力量的压抑以及对于改变的渴望。


虽然愤怒可以作为一种抗争方式,但是并不应该成为你唯一的应对策略。


想象一下,一个极度愤怒的人,下一秒却能平静地说出:老公,煮碗面给你吃好吗?


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忘记了之前的争吵,而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争吵并非他们生活的全部,也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。他们可以选择放下愤怒,选择和解和爱。



当我们觉悟到愤怒只是一种选择,便能从数据的牢笼中解脱出来,明白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。


我们不再是上了高速公路就不能掉头的人,我们可以在草原上漫步、在房间里思考、在床上安静地躺下,这都可以是我们的选择。


三、内心的力量,要用正念激发


当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投入在一个唯一目标物之上时,我们便是在进行正念的训练。在中国传统哲学中,这叫“修止”。


当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聚焦在一个目标物上时,我们会发现,我们没那么容易控制自己的注意力。


我们的注意力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干扰刺激吸引,而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简单,就是在每次丢失目标物之后,重新把注意力强行拉回到目标物之上。


这一过程像极了引体向上。我们放松肌肉下去,收缩肌肉拉回来,我们再次放松肌肉下去,我们再次收缩肌肉拉回来。


我们可以把正念的训练,理解为一种注意力肌肉的引体向上。它在锻炼一种人类最底层的最本质的能力——管控自己注意力的能力。而这种能力的应用在具体的事情上,就是目标管理。


1.忽略干扰信息,专注选择


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尚未拥有光明之心时,我们也可以将其设定为目标物,时刻保持觉察。


这样,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境时,我们便能更加敏锐地觉察到自身的黑暗之处,并逐渐将其转化为光明。这就像手电筒一样,不断地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。



通过这种方式,我们可以对自己和他人有更深入的了解。领悟修行的本质并非追求某种特定的安静舒适的状态,而是领悟在觉醒后,我们需要深入观察——为何选择这种状态、内心真正追求的是什么、以及在逃避何种困境。


这种观察内心的方式,实质上是一种关于“心力”的正念训练。表面看起来,我们练习的是管理注意力,忽略干扰信息,守护目标物的能力。从更深层次来看,这种训练着重于对选择的清晰看见。


若能真正理解这一点,我们改变自己心智模式、改变自己命运的效果就会立竿见影。


2.对问题保持敏感和回应


目标管理,强调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迅速反应能力。


我们面对问题时,必须保持高度敏感和回应,而不是选择逃避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,我们应积极解决问题,创造价值,才能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。


正念训练对于我们解决问题至关重要。它要求我们对问题保持高度敏感,并采取积极回应的态度。


比如,我们制定了一个目标物,是陪伴母亲。当我们决定陪伴母亲的目标成立时,我们就应该明白,母亲可能会说出一些让自己不喜欢的话。同时,我们也需要对这些话保持预备和敏感度。


正是这些细节,需要我们用心观察和领悟。陪伴母亲的意义不仅在于时间的投入,而在于用心倾听和理解母亲的感受和需要,更在于每一次母亲的唠叨和抱怨出现之时,我们能够第一时间识别出来,并加以处理(这个处理的方式就是不理它们)


3.永远不要忽视自己内心的力量


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,无论是教育系统,还是社会价值观,都在倡导我们向外界认同、向外界的标准认同、向外界的最一致的群体标准认同。


我们认为,世界上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生百科全书,那里有一个怎么活才正确的标准答案。一旦找到,我们就会永远正确,也会因为永远正确而成功和幸福。


于是,在获得这个绝对正确的人生百科之前,我们总是提心吊胆,总是担心自己是错的。


什么叫活得正确?

什么叫标准答案?

人生真的存在一个标准答案么?


当我们扪心自问,我们就会发现,我们心中偷偷运行着这样的程序,它让我们过于关注外在的评价和标准,而忽视内心的力量。然而,只有当我们真正尊重并听从自己的内心时,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。


生命从来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。


外在的评价和标准,只是我们的一个参考,而不是一定要按此生活的说明书。我们也不是工业流水线制作出来的效率机器。我们是活生生的人,渴望活成独特风采的人。


我们要拿回生命的定义权。


什么是好的生活,什么是我们想要的生活,这一定是我们独立解读和独立决策的。


我们也要拿回生命的自主权。


所谓的做主,就是让心成为生命的主人,我们制定自己想要的目标,我们击败目标路上的敌人。面对社会评价的系统、面对本能的欲望、面对自我的贪嗔痴慢疑,我们能够离开它们,我们能够驾驭它们。


而这一切,都需要回归到一个基础上————让心做主。而正念的训练,就是让心做主。


正念训练不仅是心理学技巧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。


通过正念训练,我们拿回了生命之舟的掌舵权,我们成为了船长。我们甚至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和行为习惯,从而实现命运转变。这种转变不是知识转移或数据叠加,而是算法的迭代和升级。


而这种转变的开始,只需要我们盯着一朵花看,或者去盯着自己的呼吸去观察。


无论目标多么小,多么不起眼,当我们决心守护这个目标物,并体会内心念头对目标物的弱化和纠缠,就是在训练这颗心,这颗心也会因此变得更强大。


以上是我的分享,谢谢!


*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笔记侠立场。



分享、点赞、在看,3连3连!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笔记侠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